上海蝉鸣“大合唱”:原因、影响与应对之策

发布于:2025-07-21 阅读:3
今年上海蝉数量大增,蝉鸣和滴液困扰市民。专家称这是因蝉遇“大年”,多品种叠加,且气候、绿化适宜。虽有困扰,但蝉是生态一环。专家还给出应对建议,如打伞防滴液、清理落叶等。

随着盛夏来临,上海市民被大量蝉的出现搅得不得安宁。不少市民反映,今年蝉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多,夜间蝉鸣吵得人无法入睡,树下滴液也带来诸多困扰,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上海蝉鸣

为何今年上海会出现如此多的蝉呢?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周兴苗介绍,蝉存在“大小年”现象,与非生物和生物因素有关。今年恰好遇上蝉的“大年”,不同生长周期的蝉品种叠加出现,使得蝉的数量格外多。比如常见的黑蚱蝉,生长周期一般为3 - 5年,蒙古寒蝉则是5 - 7年,多种类同时迎来“大年”。

此外,气候条件也为蝉的繁衍提供了助力。过去几年,上海冬季和早春气温偏高,土壤保温效果好,加快了蝉若虫的发育速度。2025年,上海先是经历超长梅雨季,为土壤补充了充足水分,紧接着又迎来持续高温,地表温度升高,这样的土壤湿度和温度条件,恰好达到蝉若虫羽化的最佳标准,大量若虫便集中蜕皮羽化。

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的发展也为蝉创造了舒适的生存空间。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生态之城”建设,绿化覆盖率不断提升。悬铃木、香樟、柳树等蝉喜爱的树种,在大街小巷、公园绿地中随处可见。这些树木不仅能为蝉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树汁,还是它们产卵的理想场所。

对于市民反映的“滴水”现象,周兴苗解释,这些液体可看作是蝉的尿液,除了水,还含有氨基酸、糖类等营养物质,带有甜味,但对人体和衣物无害,只是会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和清洁上的麻烦。蝉鸣较往年更为明显也是因为遇上“大年”,这是雄虫在成熟阶段的求偶行为。

虽然蝉的大量出现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如噪音污染和“蝉尿”滴液问题,但从生态角度看,蝉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蝉的若虫在地下生活时,通过挖掘洞穴,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成虫羽化后,又为鸟类等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平衡

针对市民关心的如何解决蝉鸣和滴液带来的困扰,专家认为,完全解决蝉鸣难度很大,可自行前往无蝉鸣的地方;至于滴液现象,可通过打伞等物理隔绝方式应对。普通市民在住宅区可以定期清理树下落叶,破坏若虫栖息环境;庭院种植薄荷、迷迭香等驱虫植物;避免使用广谱杀虫剂以免伤害天敌。

预计8月下旬蝉群数量将自然回落,但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长期生态调控措施,明年情况可能更加严重。上海蝉群爆发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生态失衡的典型案例,城市管理者正在重新审视绿化策略,科研机构也在加速开发生物防治技术。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上海 蝉鸣 生态平衡 城市绿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