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多区基孔肯雅热疫情通报及防治要点

发布于:2025-07-23 阅读:1
截至2025年7月21日,广东佛山顺德、南海、禅城、三水四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658例,均为轻症。本文介绍了该病症状、传播途径,对比与登革热区别,还给出防治建议。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2025年7月22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截至7月21日,顺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471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此外,南海区累计报告84例,集中在桂城街道;禅城区累计报告100例,集中在石湾镇街道、张槎街道和祖庙街道;三水区累计报告3例,集中在西南街道、大塘镇,均为轻症。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其潜伏期1 - 12天,多为3 - 7天。主要症状有突发高热(常伴寒战)、剧烈关节痛(多见于手腕、膝、踝、指/趾等小关节,可迁延数月),2 - 5天后出现斑丘疹,多见于四肢及躯干。绝大多数患者5 - 7天即可恢复,个别关节疼痛可持续2 - 3个月。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卢洪洲教授表示,此次疫情源头是一位从境外务工返乡的输入性病例,病毒在本地伊蚊传播下扩散。基孔肯雅热感染后的临床症状与登革热类似,容易误诊。两者传播途径相同,都是伊蚊传播;防控措施也一样,要对发病人员防蚊隔离,灭蚊、清理孳生地和做好个人防护。但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基孔肯雅热小关节疼痛明显,个别患者持续时间久。

伊蚊

专家提醒,虽目前病例均为轻症,但新生儿、65岁以上老人,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慢病患者,感染后易出现并发症,需及时就医。基孔肯雅病毒不会直接人传人,人通过被带毒伊蚊叮咬感染。伊蚊在叮咬有病毒血症的人或动物后,经8至12天潜伏期再传播病毒,且病毒在蚊体内存活时间长,甚至终生具传染性。

灭蚊是切断传播源、控制疫情蔓延的主要手段。该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8℃以上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杀灭。伊蚊依赖小型积水繁殖,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根本措施,要定时清理家中瓶罐、废旧轮胎、花盆、下水道等易积水区域。

外出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含避蚊胺、避蚊酯的驱蚊液。在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必要时用电蚊拍、灭蚊灯等。少在户外树荫、草丛等蚊子多的地方逗留。如果前往东南亚、非洲等流行区,出行前查询当地疫情,做好驱蚊防蚊准备,归国后14天内做好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基孔肯雅热 广东佛山 疫情通报 防治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