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感受盛夏之韵,探寻生命之美

发布于:2025-07-17 阅读:2
小暑来临,意味着炎热的盛夏正式登场。本文围绕小暑三候展开,讲述了小暑的气候特点、自然景象,还探讨了传统意象绘画与节气文化的融合。同时,给出了高温防暑建议,让你在炎炎夏日既能了解节气知识,又能做好自我防护,感受生命在酷暑中的别样韵律。

当太阳到达黄经105度,小暑节气悄然而至,夏天也步入了最后的阶段。《说文解字》记载:“暑,热也。”小暑虽意味着暑气渐浓,但并非一年中最热之时,毕竟大暑还在后头。哪怕“小”字在前,只要与“暑”相关,炎热便如影随形。“我与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这句网络热梗,生动调侃了小暑时节那令人难耐的酷热。

小暑

小暑初候为“温风至”。此时,炙热潮闷的空气弥漫天地,让人无处可逃。树叶被晒得打蔫,高粱、玉米也耷拉着脑袋,动物们懒洋洋地蜷伏在树下的阴凉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释道:“温风至。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这表明从小暑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即便有风,也是裹挟着热浪的温风,且达到了极致。民间俗语“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形象地描绘了此时的气候特点。

在酷暑中,寻得一处阴凉成为最惬意之事。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描绘小暑时节的诗词,多有雨后、荷间、夜风中、明月下偶得清凉的快意。而小暑时节最美的花当属荷花,农历六月也因此被称为荷月。盛夏赏荷,是古今文人的一大乐事。画家喜爱荷花,不仅因为它代表了中国文化崇尚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更因为从荷花身上能悟出“心之静”的智慧。古人说“心静自然凉”,这是应对酷暑的朴素办法,也是生活的智慧和哲学。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夏季为心所主,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才符合“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故夏季养生重在“心静”。

荷花

小暑二候是“蟋蟀居壁”。蟋蟀这种小生命极为灵敏,小暑时节,由于炎热,它们离开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此时,暑热深入,湿气蒸腾,密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厚重、饱满的绿意,树叶颜色变深,树枝低垂,坠着快要成熟的果实,仿佛生命孕育即将成熟的象征。同时,在夜晚最为短暂的时节,上天赐予我们最为绚丽的晚霞。黄昏时分,暑热收敛,余晖晕染云彩,形成迷人的渐变色,天空宛如一幅幅绝妙的抽象绘画。

不同的人对暑热有着不同的感受。南宋陆游写下《苦热》,表达对暑热的难耐;金代庞铸的《喜夏》,则体现出在暑热中寻得乐趣的心境;宋代苏舜钦的《夏意》,营造出“意象画”的诗境,让人在幽凉的美景中俗虑全消。画家徐冬冬的《小暑·二候蟋蟀居壁》,融合了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最美的绿荫和晚霞、传统意象绘画的闲雅之境以及西方印象绘画对自然光与色的捕捉,展现出生命的浓烈与绚烂。

蟋蟀

小暑三候为“鹰始鸷”。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被称为“伏夏”,“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此时,雄鹰开始远离地面,翱翔在清凉的高空中,以躲避热浪。“伏”字描述了小暑大暑时节天地变化的特征,暑气铺天盖地,人如同泡在热水中,秋气为阳气所迫而藏伏。这一时期,鲜果带着暑气熏出的香甜,给人们带来酷暑中的享受。

徐冬冬的《四季》组画围绕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展开,探讨阴阳之气的变化,其《小暑·三候鹰始鸷》用浓烈而丰富的色彩撞击,表现出暑气蒸腾、灼烧天地的状态。观者能直接被色彩带入天地之变,感受暑气弥漫、生命蒸腾的宇宙。

面对高温天气,科学防暑至关重要。专家建议,尽量避免在12点至18点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外出要做好防晒,适时补充水分,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饮食上可食用清热生津的食材,特殊人群如户外工作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需格外留意。中医也有诸多祛暑湿的方法,如用冬瓜、薏米、荷叶等食材煲汤,运用艾灸、天灸等技法。

小暑时节,让我们在感受高温的同时,也领略节气文化的魅力,探寻生命在酷暑中的别样韵律,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炎热,守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小暑 高温 节气文化 传统意象绘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