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6名学生参观溺亡事件:从悲剧到真相探寻

发布于:2025-07-25 阅读:0
7月23日,东北大学6名学生参观时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溺亡。溺亡学生刘某优秀且刚保送研究生,出事前还发格栅板视频。后续殡仪馆与谣言较量,事件引发对工业安全等反思。

7月23日10时20分许,一场悲剧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上演。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参观学习浮选工艺过程中,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经全力施救,6人被救出后,医护人员确认已溺亡,另有1名老师受伤。

学生溺亡

其中一位溺亡学生刘某非常优秀,他来自小县城的村子,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妈妈常以他为骄傲。刘某今年大三,刚刚保送研究生,平时懂事、贴心且节俭。据其朋友发出的聊天记录显示,7月23日上午9点多,刘某曾发给朋友两段格栅板视频,10点48分朋友回消息问他干嘛去了,却再也没收到回复。

在东北大学官网检索发现,2024年9月11日发布的文章提到,东北大学黄金学院“黄金班”学生代表、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2022级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本科生刘某作为学生代表交流发言。

而在悲剧发生后的48小时里,殡仪馆工作人员与网络谣言展开了无声较量。浮选槽内矿浆pH值达9 - 12,强碱性环境成了谣言滋生的温床。遗体送达满洲里市殡仪馆当晚,社交平台流传“遗体被腐蚀变形”“肢体断裂”等骇人描述。但官方通报显示,6具遗体23日下午3点抵达殡仪馆时状态正常,网络传言与医学观察结果矛盾。

殡仪馆

殡仪馆主任王建军回忆,接到遗体时首先看到矿浆形成的灰白色覆盖物,“就像被石膏包裹,但皮肤组织完好”。在零下5℃的防腐室里,6具遗体经历了三重尊严修复。先用pH7.2的中性清洁剂软化矿浆结块,入殓师用医用硅胶填补擦伤,对耳鼻等腔道进行封闭处理,关键的缝合工作在凌晨3点完成。

殡仪馆技术组长李芳解释,矿浆主要成分是铜钼矿物颗粒,腐蚀性远低于传言的氰化物,短时间浸泡不会导致组织溃烂,更需防范碱性物质引发的皮肤脱水。

7月24日上午,某短视频平台出现“遗体手指被溶解”的动画模拟,播放量迅速突破200万。而此时刘某的母亲刚抵达殡仪馆,工作人员特意调整了遗体冷藏间的照明角度。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分析,涉及遗体描述的谣言转发量通常是普通事件的3倍。

此外,在DNA比对室,技术员小张发现6号遗体样本异常,通过调取学生入学体检档案交叉比对,最终确认是标签粘贴错误,这促使殡仪馆升级了电子腕带系统。

格栅板

涉事格栅板的检测报告显示,其螺栓腐蚀程度已超出安全标准3倍。这场悲剧让我们看到,不仅要关注事件本身,更要反思整个工业安全体系。正如那两段永远停留在“已发送”状态的格栅板视频,有些安全隐患的预警,错过就是永远。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东北大学 学生溺亡 浮选槽 格栅板 谣言 殡仪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