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

发布于:2025-07-22 阅读:2
本文讲述了各地守护城市记忆的故事。正定因文物保护文旅出圈,常德老西门重现古城记忆,柳州东门城楼见证城市兴衰。还有天门邓千武、渝中区等为守护历史努力。这些展现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让城市古韵悠长、焕发新活力。

城市,是历史的容器,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文化的脉络。在时光的长河中,许多城市通过守护历史文脉,让“有记忆的城”绽放出独特魅力。

城市记忆

河北正定,一座拥有16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赞为“露天古建博物馆”。这里现存隋唐以来古建筑3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10处。2022 - 2024年,游客量从530.58万人次增长到上半年超3397万人次。正定文旅的出圈,得益于对古城古韵的守护。上世纪80年代初,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时,前瞻性地提出“文化兴县”“旅游兴县”,推动文物普查建档和保护规划制定。1984年争取到172万元修缮隆兴寺,让千年古刹重放异彩。如今,古城保护与发展并举的理念深入人心。

常德老西门,是一座“活着的城市博物馆”。改造后的老西门,历史遗迹与现代建筑巧妙融合。下沉式广场“葫芦口”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拥有2200年历史的护城河,通过“海绵城市”技术重现往日风采;矮城墙碉堡见证了常德会战和老西门的蝶变;窨子屋承载着常德人的情感;钵子菜博物馆成为街区文化符号。

文物保护

柳州东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时期,历经600多年风霜,是柳州五座古城门中仅存的一座,也是广西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城门楼。它扼住柳江转弯处的津口要冲,见证着柳州城的兴衰。城门边的柳宗元诗碑,增添了历史文化底蕴。东门自古有“喜门”之称,承载着柳州人的美好记忆。

“天门好人”敬业奉献之星邓千武,在文博事业上耕耘十八载。他带领同仁发掘抢救文物古迹,从田野考古到文物保护,不断努力。2006年,他带领团队发掘彭家山楚墓,出土文物465件,填补了天门战国时期的文物空白。他还推动晚清“华中第一豪宅”胡家花园的保护维修,使其成为热门旅游景点。

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在挖掘历史文脉、守护城市记忆方面成果显著。“十三五”期间,开展老鼓楼衙署遗址等考古发掘,发现大量遗迹遗物,佐证了重庆在南宋时期的重要地位。通过普查,梳理“母城”历史文化资源,共有416处11类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坚持修旧如旧,对法国领事馆旧址等文物进行修缮保护。还创新活化利用,如将曾家岩书院打造成图书馆,提高文物利用率。

旅游发展

知子罗,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集市,后因地质隐患成为空城。但它保留着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风格和氛围,吸引着众多游客追思怀旧。与知子罗相邻的老姆登村,人丁兴旺,风景优美。两地联合打造的“老姆登·知子罗景区”,于2022年成功创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酒泉之泉,宛如大地的眼眸,是酒泉的灵魂所在。西汉年间,霍去病将御酒倾入泉中与将士共饮,酒泉之名由此而来。这汪清泉承载着先辈的故事,是酒泉人情感的寄托。其水位随季节变化,为城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这些城市和人物的故事,都彰显了守护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性。它们让我们看到,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过去的见证,更是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我们应更加重视对城市记忆的保护与传承,让每一座城市都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城市记忆 历史文脉 文物保护 旅游发展

相关文章